top of page
1.jpg

​遠距醫療的崛起

你知道遠距醫療是什麼嗎?

 

疫情的出現,使得遠距醫療逐漸躍進大眾眼中。

不論是醫院的視訊診療、還是能即時諮詢的醫療app...等等,都是近期炙手可熱的討論話題——那到底什麼是遠距醫療呢?

委員們與中薯這次來到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拜訪遠距醫療的幕後推手 遠距醫療中心執行秘書——張善涵醫師一起來認識到底何謂遠距醫療?而又該在什麼時候運用呢?

2.jpg
▲ 此次採訪對象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 張善涵醫師
*以下內容將使用「張」來代稱張善涵醫師

Q:能否為我們簡單介紹,「遠距醫療」到底是什麼?

它的名稱大概可以分為兩種,分別為「Telehealth」以及「 Telemedicine」。

在全世界的文獻上面來講,我們應該使用Telehealth,也就是所謂的「遠距健康」來囊括它的概念比較好!主要就是藉由電子通訊的方式,在點對點之間交換醫療的資訊,以促進病人的健康。

我們中文將它翻譯成遠距醫療,其實相對是狹隘了很多。它不一定要很遠,也不一定完全是醫療,其實大家每天都在做這些事情,只是沒有發現而已。

張:

像是⋯

例如,

第一個:假設你今天戴了一個A廠商研發出來可以偵測心跳、血壓的一些儀器或手錶之類的設備在身上,而它到了某個數值就會發出簡訊,並且傳到專門負責的單位,提醒你要去看醫生了,這種概念其實也是遠距醫療的概念。

 

第二個:也可以是我們的視訊門診,用像是Google Meet、Cisco Webex或其他等等的會議軟體,來做會議影像的即時互動看診,這也算是遠距醫療的一部分。

 

第三個:除了剛才講的數據以及互動的模式,還有一些則是靜態影像

包括說,在偏鄉用一些像五官鏡皮膚鏡等去照相,並藉由影像傳輸畫面到其他醫學中心,由醫師來指導當地的醫師要如何處理,這也是一個遠距醫療的模式。

 

而除了上面三個例子以外,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的方式可以做運用,所以遠距醫療其實可以進行非常、非常多的延伸!

張:

3-1.jpg
▲ 眼底鏡
遠距看診時,可由輪值之眼科技術員或專科護理師操作眼底鏡記錄眼底照片與眼部外觀,並測量視力與眼壓,透過病歷系統上傳至醫院系統,再由急診醫師發出照會。遠端醫師藉由回覆照會單可註明處理方式,也可利用視訊機實地觀察病人眼部外觀並進行遠距問診。
*參考資料來源:LINE TODAY《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首創遠距眼科急診聯合值班制度》)

疫情下的遠距醫療⋯?

因為COVID-19疫情的延燒,使得遠距醫療逐漸走進臺灣民眾的視野。

但遠距醫療其實在更早之前就已出現,並被持續地推動著,甚至在部分地區已成為不可或缺的醫療模式...

在部分歐美地區,尤其是美國,因土地幅員廣大,加上醫療費非常昂貴,因此民眾普遍到不得已時才會去看醫生——這樣遠距醫療就變得非常重要

因為民眾可以用相較便宜、方便的方式,得到具有相近品質的醫療照護。因此在美國及歐美等地,遠距醫療的發展早已行之有年。

張:

美國的情況是因為幅員廣大而會頻繁用到遠距醫療,那如果以現在臺灣的遠距醫療現況來講,目前是如何發展的?

Q: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臺大雲林分院的遠距醫療中心在2017年由馬惠明副院長成立,建立沿用至今的區域聯防模式後逐步開發許多新的專案;從2021年5月開始,我開始佈建視訊門診,逐步來擴展業務範圍,而除了視訊門診、遠距傷口照護外,也包括去年12月開始做的「遠距眼科會診」。
 

其實雲林很多次專科都沒有,尤其是「眼科」特別缺乏。

長年以來,差不多有20、30年下來,當地民眾在平日晚上或假日時,如果眼睛有任何的問題,在雲林的醫院或診所是找不到任何眼科醫師的。這其實是個很大的問題,你到急診室沒有任何眼科醫師輪班,這個在都市是不會發生的。

張:

4.jpg
▲ 在平日晚上或假日時,雲林民眾找不到任何營業中的眼科醫師。*上圖為示意圖,非實際案例人。

我們為了克服這個痛點,決定跟彰化基督教醫院台全診所來做合作。
民眾到台大醫院的急診室時,如果是在平日的晚上
,因為診所的眼科醫師有在執行看診業務,那我們就使用遠距的方式,來與診所醫師進行照會;如果是在平日的大夜或是假日,就由彰化基督教醫院的眼科團隊來幫忙。

張:

看到的事物,想改變現狀的心

其實當初也是因緣際會才會踏進這領域(笑)

不管是學生實習醫師時期,還是成為正式醫師後,都陸陸續續來過雲林好幾次,其實蠻有感觸的。雲林的醫療整體來看,醫生不會少、醫術不會差⋯⋯

——可是它就是分佈不均。就是不足。

 

其實當初是想說,與其病人一個一個救、一個一個幫忙,不如應該是有機會、有舞台,可以把一些連結、一需政策、一些資源整合起來那剛好我很幸運是臺大醫院的醫師,雲林的民眾其實都算是蠻信任我們的,而其他友院們也都很樂意來幫忙臺大醫院。

所以變成:如果你要做一些能夠幫助地方的事情,一起支持、奮鬥的朋友也很多,不會互相競爭,大家反而是用合作的方式為地方盡一份心力,這是難能可貴的。也剛好因為有COVID-19的疫情,所以去年5月的部分就是先隨著政府的政策,將視訊門診建立起來。

 

而建立起來也發現說,其實民眾的反應都還不錯,院內的同仁們、各個部門大家也都蠻願意配合、幫忙的。其實大家就是一股熱情,於是我們就開始逐步來做各式各樣的事情。

張:

5.jpg

遠距醫療的推動?

其實臺灣民眾上網的比例應該比大家想像中還要高。

就算長輩自己不會上網,他的子女親戚們也會上網,然後就會跟病人說:「你看、你看,某某醫院有這個視訊門診欸。」「啊你平常不是都在那邊看?那我們來用用看好不好。」很多病人就是從這樣的概念,然後點進去開始用。

 

因此我倒覺得在目前疫情的狀況下,大家都很聚焦在遠距醫療上,不只民眾,政府也聚焦在這件事情。所以其實我不大擔心大家不知道遠距醫療這件事情,反而會擔心太多人想要藉機在這個浪頭上、得到一些好處而亂了現在遠距醫療的運作模式。

張:

DSC02803 2.JPG
▲ 該如何有效推廣遠距醫療,是大眾可以去思考、討論的

​最理想的方式:能看到病人本身

我在各個學會、政府,或跟民眾演講時都會提到。現在遠距醫療因為疫情的關係,所以被討論得很熱烈,很多業者看到商機也想跟進來,但我們臺大雲林分院遠距中心在做的事情是——我們不希望它變成一個噱頭,我們希望可以真正的幫助到人

 

如果你隔壁就是診所、醫院,你沒有必要用很炫麗、華麗的方式,硬要用遠距的方式來看。實最好的狀況還是醫生能夠看到病人本身,能夠聽心音、能夠摸脈搏、能夠看看腳沒有水腫——這樣是最好的,而病人也能感受到這樣的溫暖。

張:

Q:最後,想跟大眾傳遞何種理念?

我在很多場合演講的總結,可分為以下兩個大重點:

一、通訊設備永遠不是重點

當然有你去醫療機構買一些很高級,或是廠商願意贊助、投資等等,當然是很好的!但是沒有也沒關係,重點是要:

有需求的發覺,再來有合作的意願、資源共享,最後則是追求卓越。

這個是我做到現在,我覺得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要在一個解決問題的出發點來整合資源,才不會走到偏的地方。

 

二、遠距醫療不應該無限上綱

原本台灣的醫療模式就已經很好了,醫療的可信心我覺得該繼續維持。主要是需針對四大部分的病人、族群來做為遠距醫療的主要使用對象,我主要會歸類為下面四種類型:

 

第一類:到不了(山區離島)

本身的身體健康都很好,但因交通方式不便利而難以去醫院看診,需要長途跋涉、舟車勞頓來看診的病人。這樣子我們可以跟定期回診的醫師來做遠距看診,這也是一個方式。

 

第二類:沒辦法來(臥床)

病人其實交通工具、或是離醫院距離都不會很遠,但因為本身的身體狀況沒辦法支撐(如:臥床、失智、傷口嚴重...等),導致本人沒有辦法來醫院就醫,而家人可能在外地工作也無法進行照護,那這樣的人也是適合遠距醫療的。

 

第三類:不應該出現(疫情隔離)

除了因COVID-19,大家需盡量減少出現在醫院的機會以減少感染風險外,還有一些傳染性高的疾病患者、或因某些原因需要被隔離起來的病人也是其中。

這部分其實我們醫院的負壓隔離病房,在疫情期間內也有收治COVID-19的病人,我們就有使用了遠距監測系統,讓我們可以在護理站遠距指導病人自己量血壓、心跳,將原本是居家監測的儀器在這種情況做使用,也是有實踐到了我們自己的理想。

 

第四類:無法處理(無特定次專科)

就像雲林晚上沒有眼科醫師可以看診,所以我們就會需要跟其他縣市、其他體系的人來合作。而臺灣其實還有很多地方的專科醫師、次專科都不足,但病人不應該因為次專科不足而使就醫的權益有所受限,所以透過遠距醫療就可以進一步改善這樣的狀況發生。

張:

所以總結大概就是這兩個大重點,我覺得這是我在做遠距醫療這段時間想跟大家分享、也希望大家可以建立的一個觀念:我們是要幫助人、把事情做得更好。

那這就是回頭來講遠距醫療這件事情的操作型定義:

在點到點之間,

運用通訊、電子的方式,來交換醫療資訊,

最重要的是以達到病人健康的改善,

這才是遠距醫療最重要的一個核心價值。

特別感謝: 
張善涵醫師 及其團隊、臺大醫院雲林分院 遠距醫療中心、淡江電視台、馮懷正
bottom of page